全一命運坎坷 中國快遞業發展困局暫難突破
近日,國家郵政局審議并發布了《關于快遞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鼓勵不同所有制快遞企業的兼并重組。而根據外運發展新近公告內容,國內快遞業務競爭過于激烈,外資快遞公司缺少成本上的優勢,因此,中外運敦豪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將所持有的全宜快遞、速遞公司及金果3家公司的全部100%股權轉讓給深圳市友和道通實業有限公司。這里所提到的三家快遞公司,實際上,就是指敦豪國內快遞品牌“中外運全一”的大陸和香港地區業務。兩件事一前一后相隔時間很短,意見的正式出臺不由讓人揣度全一快遞被轉讓始末及未來發展。
敦豪借全一進軍國內快遞
要了解全一快遞被轉讓的始末,就不能不提到之前的全資控股母公司中外運敦豪。該公司由DHL與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各注資50%于1986年成立,是中國成立最早、經驗最豐富的國際航空快遞公司,主要優勢在于全球快遞業務。一直到2004年,中外運敦豪才開始經營以包裹為主的國內快遞業務,當時主要服務于DHL的全球簽約大客戶,占整體業務量的比重很小。
由于當時看好國內的快遞業務,中外運敦豪在收購全一快遞之前,就已經有了很大動作。2009年,中外運敦豪收購了中外運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北京中外運速遞。據知情人士透漏,北京中外運速遞其實前身就是外運發展的快遞業務,從2004年開始,經歷約5年發展,雖尚未扭虧,但規模在穩步增長,網點也在迅速擴充。
恰好在當時,中外運敦豪在戰略上也希望發展國內快件,為了優化平臺,借鑒敦豪成功的快件操作經驗,同時避免同業競爭,外運發展母公司將速遞業務剝離,北京中外運速遞公司全部股權從外運發展轉移到中外運敦豪旗下。此次并購可算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獲得北京中外運速遞公司全部股權之后,中外運敦豪繼續尋找收購對象,謀求更快擴張。2010年6月,中外運敦豪宣布收購全一快遞100%股權,并與一年前收購的中外運速遞,共同啟用新品牌“中外運全一”。
短命的聯姻
所謂“天有不測風云”,整合后的中外運全一運營似乎一波三折,并不像當初收購時想象的那么順利。尤其是在天時(國家新郵政法出臺)、地利(市場環境)、人和(外資企業整合來自國企和民企的隊伍)等三方面,都狀況不佳。這些不利因素,給此番“不被祝福”的聯姻蒙上一層陰影。
收購全一快遞時,中外運敦豪曾預測中國國內快遞行業的政策環境未來將越來越寬松,但事實與此恰恰相反。新出臺的《郵政法》中除了首次在法律上明確快遞企業的地位、提出快遞業準入門檻以外,還明確規定外商不得投資經營信件的國內快遞業務。這對于有著DHL股東背景的中外運全一極為不利。曾有報道引述DHL國際速遞亞太區CEO許克威的說法:“這一規定不僅包括獨資國外快遞企業,還包括了合資的快遞企業,這就意味著,被中外運敦豪收購的全一快遞按照法律規定將不能從事相關文件遞送業務,而這一業務量卻可以占據我們整體業務量35%。”政策的出臺給合資血統的中外運全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約束,讓中外運全一舉步維艱。另一方面,快遞行業涉及到了工商、交管、運輸等多個部門的交叉管理,在用工方面各快遞企業之間差異很大。中外運全一作為一家合資快遞企業,面對中國復雜的政府部門交叉管理、用工環境等顯得比較僵化,直接降低了自身競爭力。甚至有業內人士一針見血的指出,中外運全一就是因“做事太規范”而被扼住了喉嚨。
“規范的代價”,加上《郵政法》對外資合資背景快遞企業的業務限制,中外運全一和敦豪的聯姻也走到了盡頭。關于中外運敦豪決定將全一快遞100%股份轉讓給友和道通的說法已傳出近一個月,近日外運發展的公告更是證實了這個消息。
中國快遞困局短期難突破
從微觀來看,接手中外運全一的深圳市友和道通實業有限公司,在業內屬于專業性和成長性都比較好的國內企業,尤其在收購之后可進一步發揮規模化效應。而內部人士也透漏,全一的股權轉讓和業務發展都符合政策導向,是目前所處政策和市場環境中的最佳方案。但從宏觀角度,中外運全一從被收購到一年后即被轉讓的命運,折射出了中國快遞企業普遍面臨的困局。
一方面,國內的快遞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經營分散,產業集中度低,運營和管理能力滯后,價格戰、延誤、丟件頻發等情況引發了國家關注。”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表示,“推動快遞企業兼并重組的最終目的,是要優化產業布局,轉變發展方式,促進快遞產業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
據報道,隨著《意見》的出臺,包括申通、中通在內的56家未經許可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被取締,其中大部分都是非直營的特許加盟網點。然而這一洗牌過程需多少時日,結局怎樣,尚待觀察。
另一方面,新《郵政法》“規定外商不得投資經營信件的國內快遞業務”,雖然從短期來看是對國內少數可以經營信件快遞業務的企業的保護,但這一做法無疑也屏蔽了管理規范、運營成熟的一流快遞企業對市場的提整作用。這一政策,實屬雙刃劍。
將國外快遞行業發展過程與國內相比即會發現,國內外這一過程在某些方面是相反的。國外的快遞行業發展,是先有“正規軍”及嚴格的行業規范,再出現行業規模。而國內恰相反,先是井噴式的出現幾千家快遞企業,這其中亂象紛雜,規模以上企業寥寥可數,而所謂行業規范,至今仍在不斷完善當中。
中外運敦豪亞太區CEO許克威日前表示,“國內快遞和國際快遞的運營門檻是不一樣的。國內快遞的門檻是政策門檻;國際快遞的門檻是天然的業務門檻,比如網絡、技術、設施等。目前有3000多家快遞公司在中國國內快遞市場內競爭,這是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當國內快遞的商業環境、法律環境等條件規范的時候,是我們切入的時機。” 與國內行業發展步伐相逆的外資企業暫時撤離這一市場,“水土不服”的滋味或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而從這位CEO的言談中,我們也可以大膽揣測,中外運敦豪并沒有完全放棄國內快遞市場,而是以戰略合作的態勢,更加靈活地參與這一不可忽視的市場。或許未來的某一天,外資逐鹿國內快遞的景象終將出現。
登陸網站了解更多:http://www.7-colourbaby.com.cn/